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目前,我国文学艺术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为切实贯彻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建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总结“梅花奖”创办和组织的成功经验。希望在约请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田蔓莎
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川剧表演艺术家
戏曲导演
第一次听说中国戏剧梅花奖,是因我们川剧表演艺术家晓艇老师荣获了首届梅花奖。这于中国戏剧人的大好消息,当时不仅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更是瞬间传遍了四川省的每个川剧团。那时的我,还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川剧团随团学艺,听到团里老师们都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晓艇老师获奖的事,我也跟着兴奋了好久。还记得老团长说“晓艇能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那可是川剧的骄傲啊!‘梅花奖’的创立,不仅能让戏剧人看到榜样,更让我们大受鼓舞,希望未来有更多川剧艺术家能获‘梅花奖’”。这一番激动人心的话,不仅让我记住了川剧榜样晓艇老师,更让我知道,中国戏剧界从此有了“梅花奖”。
那时,“梅花奖”对我而言,如同心中的那座喜马拉雅,高高的屹立在我前行的远方,榜样的精神和寒梅的沁香,也从那时起,一直激励和伴随着我不畏艰辛、勇往直前,走向我艺术梦想的每一个地方……
一
1987年,学艺7年多的我,参加过三次省市级川剧比赛,但三次都是获的“三等奖”。我没气馁,更不言放弃,我深知自己起点低、艺不高、戏不足,唯一可以改变这个现状的,只有付出更多时间和努力,更加刻苦学习和锻炼。因此,我毅然放弃已从区级剧团调至重庆市川剧院的稳定工作,决定再次报考四川省川剧学校。虽然,之前我曾三次落榜,但第四次报考这所学校我依然充满期待和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我终于被这所“川剧最高学府”录取了!尽管当时的我只能就读成人班,可毕竟我想读书的愿望实现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戏课老师常给我说的话,这话也真的在我艺术人生中应验过多次。其中,最有戏剧性的一次是在1989年,那年川校要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作为在读生的我被选为演出团的后备队员。因我从没去过北京,这次能随团进京,哪怕只是做个群演和后备队员,我也兴奋不已、心满意足了。演出团到北京后,群演们很放松,主演们较紧张。演出头一天,正式参演的一位主演突发嗓哑,急得张庭秀校长找到了我,他要我赶快准备之前川剧导演邱明瑞老师给我加工排练的折子戏《杀狗》,替补第二天正式演出的一个剧目。当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得不知如何是好时,张校长又说:“快去准备吧,你不要东想西想啊!这次我们不会推你申报‘梅花奖’,学校已推了另外两位演员……”正处在惊喜中的我想都没想就说:“张校长您让我替补明天的正式演出,我都非常意外和荣幸了,我哪敢想申报‘梅花奖’的事啊!您放心,我一定争取把明晚的戏演好。”望着急步离去处理其他事情的张校长,我心想,我这个后备队员,连省市一、二等奖都没获过,哪敢妄想“梅花奖”啊!
正式演出在北京吉祥剧院,那天由于走台排练时间紧,演出前我一点东西都没吃。候场时,我的表演指导余琛老师悄悄走来,她递给我几粒冰糖让我赶快吃下,补点能量。余老师暖心的关怀和她之后几十年间一如既往地给我的默默支持和帮助,让我感动至今,永生难忘。当晚演出我非常投入,连平时没完全把握的几个高难技巧,也出乎意料地完成得非常漂亮,演出结束后,老师们都说,我是超常发挥了。张校长高兴地来到后台祝贺,并传话给我说:“今晚看戏的北京专家老师还夸你呢,说你基本功不错,很有潜力,如果未来你继续努力,你是有可能去申报‘梅花奖’的!”我听得既兴奋又有些恍惚,特别是专家老师那句“你是有可能去申报‘梅花奖’”的话,更是一下子就刻进了心里,唤醒了我心灵深处前所未有过的一股能量和激情。就因这句鼓励的话,就因那一晚的替补演出,从此就点燃了连我自己都从未意识到,也许早藏于心的那朵小火花。
我的潜力真的被那句激励的话给挖掘了出来。我慢慢有了自信,更有了一个大胆又明确的目标——我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请川剧学校的领导、老师支持我创排新戏,帮助我去北京举办《田蔓莎川剧表演专场》,并同意推荐我去申报“梅花奖”。我鼓励自己说“世上无难事,只怕……”当我有了这样的梦想和决心,我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一条艰辛而充满期待的登山之旅。
为了筹备个人专场,我在完成学校必修课外,开始四处寻找编剧、作曲、导演来为我写戏和排戏。同时,我也随时把想法和进展报告给领导和老师,并争取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之后,我有幸请来了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谢平安老师为我排了由他改编和导演的川剧《目连救母》和《武松杀嫂》,还请来著名川剧艺术家彭登怀老师改编、作曲,并联合著名导演邱明瑞老师为我排导了《杨七娘射子》。经过多位名师、名导两年来的强化训练和新戏创排,我的技艺得到了全面提高。
1991年底,由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剧协联合推荐,四川省川剧学校为我在北京的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举办了《田蔓莎川剧表演专场》,还特意请到了著名京派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刘玉玲老师来为我主持。我以《武松杀嫂》之潘金莲、《目连救母》之刘青提、《杨七娘射子》之杨七娘、《杀狗》之焦氏,共同组成了我这次申报“梅花奖”的演出剧目。1992年,幸运的我如愿荣获了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那年我29岁。获奖后的我,一直在感动着专家老师们鼓励我的话,感动着有那么多领导、老师和川剧人来支持我,更让我感动的是,在那年的风雪寒冬,著名川剧老艺术家许倩云、熊正堃、陈国礼等前辈老师和所有演职人员,坐着长途火车从成都来京支持我,正是他们带着温暖的爱和最大的帮助成就了我。我感恩所有帮助和支持我的人,我知道,如果没有他们,我不可能获得“梅花奖”。
二
“梅花奖”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鼓舞,更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和更高的要求。但获奖后,我无比激动的心很快就被一种无形的空虚感所消融。我不断地问自己,我是待在“山上”看美景?还是“下山”另寻一高峰?此时的我,已毕业留校任教,演出已不是我的主业,可我还想演出,但我的舞台在哪儿呢?未知、迷茫让我困惑了很久。终于,在不断寻路中,我找到了一个可以突破和让我继续做梦的地方。
1993年,在获“梅花奖”后的第二年,我在成都创建了中国西南首家小剧场“蔓莎梨园”。这个小剧场,让我和川校师生每晚有了一个专属演出的场地,同时“蔓莎梨园”的演出,也开创了四川文旅演出的另一种新模式。每晚的演出,满足了中外观众的观看需求,也满足了我自己表演的欲望,可我想再创新戏的愿望也随之越来越强。尽管对这个小剧场充满了感情,但两年后当我在邀请到著名剧作家徐棻老师为我量身定制新戏《死水微澜》时,我毅然决定关闭“蔓莎梨园”小剧场和“成都蔓莎梨园旅游文化公司”,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川剧《死水微澜》的创作中。从此,成都“蔓莎梨园”成了一个“江湖上的传说”,也成了我人生中一段非常难得的艺术经历和艺术储备的过程。
《死水微澜》
能遇见恩师徐棻并得到她的鼎力相助,是我生命中的善缘和莫大幸运。自从有了徐老师的艺术指引和加持,我的艺术人生开始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获得“梅花奖”后第五年,由徐棻编剧、谢平安导演等主创老师们为我新创排导的川剧《死水微澜》,不仅荣获了第七届“文华大奖”和所有“文华”单项奖,作为演员,我也幸运地荣获了“文华表演奖”第一名和第八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说真心话,当初邀请徐棻老师为我写《死水微澜》之时,我完全没想过此戏会获奖,因此《死水微澜》的大获成功,让我和所有主创老师都备受激励和鼓舞,而我更是感恩不尽。
《死水微澜》
在获得许多荣誉和各类职务头衔之后,我的心情与第一次荣获“梅花奖”之后一样,激动之后开始有了空虚感。我深知,所有的奖项和荣誉都属于过去,那么明天我该走向何方?我知道,我喜欢登山的过程,我也喜欢高山顶上的美景,可我心里有一个声音对我说:“你要赶快下山,去寻不一样的高山和风景。”
《死水微澜》
当我又拿着寻来的各类小说出现在徐棻老师家,请她为我再次量身定制新戏时,徐老师虽无法抗拒我的真诚和执着劲儿,但她还是非常慎重地告诉我:“你想要在艺术上再突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如果我自己都不能突破自己,我是不会再给你写戏的。当然……如果我们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创造另一种艺术样式来区别于《死水微澜》,也许我们有突破的可能。”我赞叹和敬佩徐老师对待艺术的极度认真和真诚,更感恩她像对待女儿一样对我无限的慈爱和严格。时间来到1999年,由徐棻老师创意策划,为我新写的三个小戏《阴阳河》《三口岔》《马克白夫人》,组成了《梨园香径长徘徊——田蔓莎新戏专场》,参加了首届中国川剧艺术节演出。在这次专场演出中,我也因徐老师的提议和鼓励,第一次做了导演,我明白,这都是徐老师为了让我有全面突破和提升,而给我的艺术指引和拓展训练。
《马克白夫人》
从1992年第一次获“梅花奖”到2002年的10年间,我从没忘记过“梅花奖”赋予我的艺术责任和高要求。虽然,我创建过“蔓莎梨园”小剧场,创演了川剧《死水微澜》和《阴阳河》《三口岔》《马克白夫人》,受邀到香港参与亚洲最前卫实验剧团——进念二十面体的戏剧实验,创演了《一桌二椅》《思凡》《录像圈》等实验戏曲,带着川校师生多次出访参加国际艺术节和欧洲巡演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丰富的国内外艺术经历和探索创演成果,并没让我停步不前。我深知,艺无止境,山外有山。
《马克白夫人》
2003年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永生难忘的一年。我非常幸运地荣获了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说真话,当初如果不是徐棻老师给我的激励和举荐,我是绝对不敢妄想申报“二度梅花奖”。如果我不是因为创演了徐棻老师为我量身定制的川剧《死水微澜》和《梨园香径长徘徊——田蔓莎新戏专场》,我也不可能荣获“二度梅”。我一直认为,这崇高而厚重的“二度梅”,不仅属于我,更属于艺术指导、编剧徐棻和导演谢平安等所有主创老师和参演人员。获得“二度梅”,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川剧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青年人才培养的极大重视和支持,更感受到了所有人为我默默的付出和给予的关爱。我感恩川剧,感恩舞台上下照耀着我的光,感恩所有支持和帮衬过我的人。“二度梅花奖”不仅给了我更多肯定和荣誉,也给了我更高的艺术要求和艺术责任。
川剧《死水微澜》获得“文华大奖”后,主创、主演合照。第二排从左到右:赵文学(饰:罗德生)、徐棻(编剧)、谢平安(导演)、田蔓莎(饰:邓幺姑)、余琛(舞蹈设计)、许明耻(饰:顾天成)
三
获得“二度梅花奖”后,带着新的艺术追求和理想,我到了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学习两年。之后,我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任职和任教,让我的艺术人生有了更多提升和拓展。除了带着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艺术家参加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演出,我也多次受邀到世界各地多所大学和国际艺术节推广中国戏曲和做艺术讲座、表演工作坊,我极力地促成和引进了多国文化机构和知名艺术家来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和给上戏学生和青年教师做艺术讲座,我受邀作为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交织国际表演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对中国戏曲表演的训练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与德国学者合作,主编了《活的记忆——中国戏曲在当代》 和《中国导演观点》等书在德国和中国出版发行。
2018年6月田蔓莎联合主编《中国导演观点》一书,德文版在柏林首发式上合影。从左到右:田蔓莎、著名德国导演赫伯特·弗里奇(Herbert Fritsch)、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交织国际表演研究中心”主任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教授(Professor Erika Ficher-Lichte )、时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陈平、“文化交织国际表演研究中心”副主任克斯特·魏勒博士 (Dr.Christel Weiler )
除了积极探索当代川剧的另一种表达之外,我更把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和青年演员身上。2007年我为上戏昆班学生排导了新人版昆曲《牡丹亭》,主演翁佳慧凭借此剧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主角奖;2009年我为京剧班移植排导京剧《死水微澜》,主演石晓珺、蓝天、孙建宏、王建男四位演员分别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主角奖、配角奖、提名奖;京剧《死水微澜》有幸入选2010全国京剧优秀展演剧目,并参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17年我为上戏越剧班学生排导的当代越剧《十二角色》,主演王婉娜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主角奖。此外,我把自己曾获“梅花奖”的演出剧目都传授给了年轻演员,我也曾给粤剧、黄梅戏等剧种的青年演员排导“申梅”剧目,让她们如愿获奖,特别是复排和传授的川剧《死水微澜》,让主演张燕荣获了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此我深感荣幸,更感艺术传承的力量所带给我们每个人的美好。
2018年田蔓莎荣获亚洲文化协会(ACC香港)颁发的“三十年影响力”大奖的颁奖仪式上。从左至右:亚洲文化协会(ACC香港原总监)Michelle Vosper 、受奖人 田蔓莎、亚洲文化协会(ACC香港总监) 韋志菲
我想,两度获得“梅花奖”,带给我的不仅是更高远的目标、更广阔的天地,还有更多的机会和幸运。我成全了多位学生和青年演员,同时我更成全了自己在新的创作和艺术教育方面的探索和成长——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ITI德国中心现代音乐剧场“特别奖”和2018年亚洲文化协会(香港)“三十年影响力”大奖等,这些奖项的获得其实都与“梅花奖”给予我的激励和要求分不开。
田蔓莎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戏剧系学生授课
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至今40年,这40年正是梅花奖激励我艺术成长的40年。如果我把梅花奖的创立分为前20年和后20年,那前20年,正是我学艺、提升、探路、创造、突破、挑战、攀登、收获的20年;而后20年,是我带着“梅花奖”给予我更高的艺术要求和艺术责任,在努力实践新的艺术追求、新的艺术理想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戏曲、传递梅花奖艺术家们榜样的精神、培养和扶持更多优秀的学生和年轻艺术家、努力地拓展和不断地探寻对艺术的新认知,继续追逐着心中艺术之梦的20年。
田蔓莎和司徒慧焯导演给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学生授课后合影
我由衷地感恩中国戏剧梅花奖给予我的激励和肯定,感恩在我生命里关爱和帮助我的领导、师长、艺友,庆幸有那么多值得我学习的梅花奖艺术家榜样。我将一如既往,为了我心中的那座喜马拉雅高山继续攀登,把傲雪寒梅的沁香传递给更多的人。
★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孙竹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